详解灾区公民可能遇到的十个法律问题
责任编辑:王春圆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
编者按:“5·1
房产损失由谁来担?
●原址重建土地使用权仍存
●宅基地丧失重新分配
“自家房子倒了、人死了,如果重新盖房,政府给出钱吗?自己要花多少?”
劫后余生的人们正在全力重建家园,而倒塌房屋的产权归属如何确认,成为灾区群众迫切关注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认为,按《合同法》规定,房屋贷款一定要清偿。他认为,贷款者和银行分别担当债务人和债权人的角色,房屋产权是银行发放贷款时收取的抵押品,抵押品的灭失并不导致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关系的终结。
对此,央行日前做出决定对灾区的房贷“特事特办”,采取“不催缴、不罚息、不做不良记录”等金融措施调整对地震之后灾区的救援。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忆南很关注银行方面做出的表态:不催款,也就是说不催着贷款人还款,“但银行并没有说免除贷款人的还款义务。”
马忆南建议,银行方面应考虑到灾区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遭遇了特大地震灾害,有更多优惠性政策出台。
对已倒塌的房屋,手上有房产证,原房屋所有人能主张哪些权利呢?北京环球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弢认为:房屋完整产权包括房屋的所有权和与之相应的土地使用权,一般年限为70年。按照法律规定,虽然地上建筑物因地震损毁,但合法土地使用权利不受影响。对农村宅基地,《物权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宅基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的,宅基地使用权消灭。对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应当重新分配宅基地。”
王涌提出,按《物权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房屋所有者对房下土地仍享有土地使用权,可以在原址重建房屋,但重建应当符合当地政府的统一规划。
“国家未决定易地重建的,原址又符合灾后规划和用地条件的,房屋所有权人应有权继续用地。”张弢律师建议。
在法定的土地使用权期满之前,失去房子,如果不在原址上重建的房屋所有权人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王涌认为,按照《物权法》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证件存折“震”丢咋办?
●四川公安:补办临时身份证
●央行:支付结算特事特办
因地震导致身份证、存折等证明丢失,给灾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相关部门已注意到这些问题,并陆续采取措施,方便灾区群众的灾后重建生活。
针对一些群众地震中丢失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的情况,四川灾区公安机关及时启动应急便民服务措施,开辟“受灾群众办理户口和身份证绿色通道”,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迅速补办临时身份证明,并在灾民安置点等地设立临时身份证办理点。
灾区群众办理临时身份证需要提供哪些证明材料?
四川公安机关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简化补办证件手续,对无户口簿的,通过核实驾驶证、结婚证、社保卡等有效证件后予以办理;对无任何证件的,通过核实公安机关掌握的居民身份信息,确认身份后予以办理。
存折丢了、身份证丢了,存在银行的钱怎么取?央行
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件的,银行可区别以下情况办理累计金额不超过5000元的现金支取或转账业务。持有效存款凭证,但无法提供密码的,银行确认客户身份和核实账户信息后,可凭客户本人签名办理;有效存款凭证灭失,但客户能够提供密码的,银行确认客户身份和核实账户信息后,可凭客户本人签名办理;有效存款凭证灭失,且无法提供密码的,银行可采取与客户核对账户、身份和其他信息等方式确认客户身份和权益,并合理确定存款的支取或转账限额。
保险赔偿如何获得?
●参加了人身保险按保险合同申请赔偿
●参加了地震附加险才能申请财产赔偿
亲人没了,房子也没了,幸存的人震后能否得到赔偿?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得到赔偿?
此次地震中,如果事先参加了人身意外保险,可按照保险合同规定申请赔偿。
《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
按照《保险法》的规定,保险理赔要求提供保单、身份证等一系列证明和资料,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很多相关证明和资料都无法找到。
同时,这些应急指引还包括:身份证明要求放宽,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身份证明丢失或损毁的,或者对按合同约定申请给付时需要提供死亡证明和户口注销证明的被保险人死亡案件,可由乡镇或乡镇以上政府机关出具相关证明,或由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尽早给付;取消定点医院限制;合理确定伤残给付条件,尽早给付;延长保单交费宽限期;免除相关应收费用以及提供优惠利率保单贷款等。
按照这些应急规定,灾区保户到临时救治医院就诊,也可以按保险合同约定的定点医院等同对待。目前,保险公司热线24小时服务,工作人员特事特办,正在将赔付款陆续送到遇难者亲属手中。
地震中伤亡的人员是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对此,记者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他认为,地震时正在工作而遭受伤亡的,一律按照工伤事故处理,享受《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人,其本人或亲属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后获得保险赔偿。
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财产保险尚未将地震灾害列为保险责任,由于地震造成的房屋、车辆损毁等家庭财产和企业财产损失,极少能得到赔付。除非是灾区的投保人事先选择了一些保险公司针对地震灾害造成城乡居民房屋损失的附加险,才能申请赔偿。地震附加险是2000年7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收费标准一般为主险的10%,其保险责任为“直接因破坏性地震震动或地震引起的海啸、火灾、爆炸及滑坡所致保险财产的损失”。
“无主财产”究竟归谁?
●遗失物:拾得人妥善保存,有关部门要公告招领
●继承:无遗嘱和遗赠扶养协议按法定继承办理
地震灾难造成大量房屋毁损、人员伤亡,而一些包括个人金融资产在内的财产会成为暂时性的“无主”状态。按我国有关法律,这些财产最终可以通过法律程序确定其主人,绝不允许被随意占有和任意处置。现在一些暂时处于“无主”状态的财产包括地震后,无人认领或所有人死亡、失踪的财产,包括房屋、物品、现金、存款以及其他财产。
对地震中发现的遗失物,基本原则是妥善保存不得据为己有。按照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法律还要求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应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如不知道权利人,要及时发布招领公告。拾得人在遗失物送交有关部门前,有关部门在遗失物被领取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要承担民事责任。
按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对于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则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对死亡者或被宣告死亡者,财产可通过继承方式确定。
在突发的灾难中,遗产继承没有遗嘱和遗赠扶养协议的,这种情况要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法定继承中,继承法规定的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也就是说,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在地震中,很有可能发生有相互继承关系的人同时死亡的情况。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
对既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财产,是严格意义上的无主财产,这类财产如何认定,法律有严格规定。按继承法既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如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对财产无主认定,现行民事诉讼法将其作为特别程序,实行一审终审。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财产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法院受理申请后,经审查核实,应当发出财产认领公告。公告满一年无人认领的,判决认定财产无主,收归国家或者集体所有。 (记者 刘晓鹏)
灾区群众咋得救助?
●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
●法律为救助提供依据
这次地震,受灾群众数量巨大,无家可归的人员多,伤病员多,“三孤”(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多,受灾群众吃饭、饮水、看病、上学等方面都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务院要求的标准,四川省民政厅对因灾无房可住、无生产资料和无收入来源的困难群众实施临时生活救助。从28日开始,四川灾区困难群众补助金和救济粮开始发放,第一批
对于“三孤”人员的救济,
除了国家已经出台的诸多救助政策外,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也直接或间接地为灾区群众接受救助或救济提供了法律依据。
对于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市居民,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可以全额享受或差额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因灾造成符合 “五保”条件的农村居民,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政府将对其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对于因灾致残的,残疾人保障法明确提出,“国家和社会采取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及时周到的救济,让灾区群众重燃生活的希望。
灾后官司注意什么?
●诉讼时效可中止
●违约、损害可免责
●审案不会久拖不决
●困难当事人可减交诉费
经历惨痛“5·
法律专家分析,《民法通则》第153条规定:不可抗力是指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地震等自然灾害属不可抗力,将带来诉讼时效中止、法律责任免除等法律后果。
因地震发生,一些官司难以正常进行。比如,本已准备好到法院起诉,地震袭来,造成超出法定诉讼时效仍无法起诉。北京致诚律师事务所刘东华律师介绍,为保障当事人正常行使诉权,《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第137条还赋予法院对特殊情况有延长诉讼时效的权力。
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等法院决定,在审理涉地震灾区案件时,根据地震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采取准许延期审理、中止诉讼和暂缓执行等措施,以保障灾区涉案当事人安心抗震救灾。
对因地震带来的合同违约或人身财产损害,《民法通则》第107条明确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刘东华说,《合同法》对此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责,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还可解除合同。
以货物承运为例,刘东华说,根据《合同法》,货物毁损、灭失如因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承运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货物灭失的情况下,承运人不得收取运费。
就铁路运输,根据《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人身伤亡由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时,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
刘东华还提醒,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四川绵阳市是此次地震重灾区,司法机关在人员和场所上均遭重创。
灾区审判力量不足,已引起高层关注。对灾区审判人员不能补充到位的,最高法院日前发出通知,要求高级法院统一协调,根据诉讼法规定,加大移送、指定和提级管辖力度,及时审理灾区案件。
大地震之后,一些诉讼当事人面临生活困难。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社会救济,或者家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当事人可申请司法救助,人民法院应准予减交诉费。(记者 吴 兢)
灾区孤儿新家在哪?
●收养孤儿不受无子女和收养一名限制
●孤儿收养先国内后国外
本次特大的地震,使很多孩子成为“地震孤儿”。如何为灾区孤儿寻找一个家,是很多好心人牵挂的问题。
根据收养法等收养程序,灾区的孤儿会先被安置到灾区的福利院,如果灾后这些孤儿确定父母双亡,而且近亲属放弃抚养权的话,可以进入收养程序;也可以由政府出钱,找寄养家庭代养。
对“地震孤儿”的收养来说,《收养法》放宽了收养条件: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另外,如果是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则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国家民政部
此外,有关外国人收养“地震孤儿”的问题,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相关规定,孤儿收养将采取先国内后国外的原则。如果外国人有意愿收养地震孤儿,那么应该先通过所在国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相关组织,向中国政府委托的相关组织如“中国收养中心”转交申请。根据《收养法》和《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等法规,应该提供收养申请书、婚姻状况证明、财产状况证明、身体健康证明等文件。
截至
地震谣言如何防止?
●警方破获网上造谣55起
●政府应统一、准确、及时发布信息
汶川地震发生后,各种谣言不时传出。这些无中生有的谣言就像 “人造地震”,负面作用很大。
截至
大地震后常有谣言,百姓如何辨别?唐山市地震专家根据唐山大地震积累的经验建议,要做到一问二想三核实,理性判断和识别各种地震传言。当听到地震要发生的消息,如存有疑问,难以判断真伪时,可向政府和地震部门核实。
谣言止于公开。汶川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对外发布抗震救灾及人员伤亡情况,并及时辟谣,让外界对受灾及抗震救灾情况有更多了解,阻止了谣言蔓延,减少了人们的猜疑。
但是也有学者指出,辟谣不能只是简单到对谣言和传言只作一味否定的地步,而不对事件本身情形作出具体的解析。而应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公众作出正确的判断。譬如,这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都曾发生过成群结队的蟾蜍迁徙的现象,放在汶川大地震的背景之下,自然会让一些人产生地震前兆的疑虑。于是谣言四起:要地震了!面对这一谣言,地方政府部门给公众的答复不能简单否定,还要加大对信息的解读,解除公众的疑虑。
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发达,使谣言和传言的传播速度可谓惊人。对于辟谣者来说,要想止住谣言的传播,消除公众的疑虑情绪,那就应该在辟谣的时候,按照
对此,《突发事件应对法》也有规定: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记者 黄庆畅)
空头募捐怎样处理?
●救灾捐赠应当自愿和无偿
●以募捐的形式行骗构成诈骗罪
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踊跃为灾区捐款,截至
捐款自愿原则。根据今年4月28日起实施的《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第四条的规定,救灾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在单位组织的捐款中,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员工对自己的捐款方式和数额有自行决定的权利。
募捐诈骗行为的惩处。在全国人民踊跃为灾区捐款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民的善心,以募捐的形式进行诈骗活动。根据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募捐的形式骗取钱财,数额在2000元以上的,构成诈骗罪。其中个人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数额在10万以上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悔捐问题。在救灾募捐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认而不捐”、“空头募捐”的情况怎么办?法律专家表示,根据《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交付赠与的财产的,受赠人可以要求交付。
此外,根据《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救灾捐赠受赠人。对不能按时履约的,应当及时向救灾捐赠受赠人说明情况,签订补充履约协议。救灾捐赠受赠人有权依法向协议捐赠人追要捐赠款物,并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说明。”因此,对于拒不兑现捐款承诺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采取向社会曝光等多种形式追讨捐款,必要时可以进行法律诉讼。 (记者 白 龙)
趁灾犯罪是否从重?
●妨碍救灾、散布谣言、破坏设施,将被重罚
●查处、预防职务犯罪,抗灾不容贪官、昏官
七类犯罪中,包括盗窃、抢夺、抢劫、故意毁坏用于抗震救灾的物资、设备设施,以及以赈灾募捐名义进行诈骗、敛取钱财,拐卖灾区孤残儿童、妇女等犯罪行为要依法从重处罚。
正常状态下,商家经营行为大多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进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价格违法等多由主管部门依价格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行政处罚。在地震等灾难条件下,违法、违规行为有可能踩上犯罪这根红线。
七类从重处罚的犯罪行为还包括:为牟取暴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非法经营、强迫交易等严重扰乱灾区市场秩序,影响灾区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犯罪行为。在灾区生产、销售或者以赈灾名义故意向灾区提供伪劣产品、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犯罪行为。
虽然此次地震之后,还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出台,但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规定,违反国家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有关市场经营、价格管理规定,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依照刑法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依法从重处罚。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职务犯罪也是七类从重处罚的行为,包括:国家工作人员贪污、挪用抗震救灾款物、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危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犯罪行为。
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要求各级检察机关积极预防和坚决查处抗震救灾中的职务犯罪。对国家工作人员在抗震救灾中贪污、挪用、私分救灾款物或者严重失职渎职等侵害受灾群众切身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要坚决依法查处。“治了贪官,不能忘了昏官。”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对于在抗震救灾中敷衍塞责,工作不力,玩忽职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要依法查处。发现重大安全事故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检察机关要及时介入重大事故调查,查办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记者 刘晓鹏)
转自:中国人民法制网
本站声明: “本网站系非营利性网站,旨在宣扬法律意识,弘扬法治正义,交流执业学习心得。本网内部分文章系来自其他网站,目的只做为交流学习之用,其相应的权利均属于原权利人。如权利人认为不妥,请来电或来函说明,本网页随即停止转载和使用。望谅解本网未先征求意见,谢谢合作!”